•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时尚新闻
  • 这五年这些“网红”这些面孔你还记得吗?
  •   胜利日大阅兵,虎贲云集,挟长剑以卫疆土;建军90周年大阅兵,草原腹地沙场点兵,揽风云而瞰。

      从广场到朱日和训练场,通过阅兵场这个窗口,国内外竞相解读近年来中队武器装备的新技术新进展,一度刷爆“朋友圈”。

      阅兵场上展示的装备,是全军装备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队推进科技兴军实践呈上的一份成绩单。从这张成绩单中,我们触摸到的是中队的强劲脉动。

      平沙莽莽,烽烟滚滚。10架直-10武装直升机冲在最前,8架直-19武装直升机贴身掩护18架直-8B运输直升机,紧随其后……

      在陆军装备部航空装备局副局长徐国林看来,这一幕,意味着新装备正在成为我军新质战斗力的增长点。

      新装备亮相固然“吸睛”,但装备体系结构的优化更是亮点。军事学博士刘钢进行了这样一次盘点:相比较之前阅兵,武器装备以方队为单位各自为阵,胜利日大阅兵,既有主战装备,也有信息装备、保障装备,编组为6个作战模块和10个空中梯队;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受阅装备按实战要求编成9个作战群,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特征更加明显。

      看着熟悉的某型舰空导弹、舰舰导弹等海战“撒手锏”武器阅兵场,海军上尉鹏说,这些只是“看得见”的部分,其实受阅的舰载武器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体系在支撑。

      放眼阅兵场之外,国家利益所至,海军航迹必达。装备的发展速度,决定着中国海军“远洋、深蓝”的实现程度。

      通过电视直播,网友“汉唐归来”从阅兵场上看到了中队“可以比肩一些强队的装备体系”,表示“对国家的国防力量越来越有信心”。

      新型远程火箭炮、99式主战坦克,这些在当年都曾引发外媒关注的新装备,堪称资深“网红”。而这些兵器却都无缘胜利日大阅兵和朱日和沙场大阅兵。

      不是装备不够新,而是入选阅兵场的兵器门槛更高了,“换茬”的速度太快了新装备还没来得及变“老”,我军已经又列装了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现代化装备。

      数据显示,胜利日大阅兵展示的全部为国产主战装备,且84%为首次亮相的新装备;朱日和沙场大阅兵,中队再次“秀”出近一半的新型装备。

      装备快速“换代”是不少亲历大阅兵的记者最突出最直观的感受。仅以空军梯队为例,之前的阅兵中,受阅装备中还有部分歼-8D这样的二代战机;到胜利日大阅兵,受阅机群全部是歼-10等国产三代战机;而朱日和阅兵场上空,已经是战机歼-20和第三代改进型战机的天下……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更关注“钢铁”与“芯片”融合。信息化升级,让国产主战装备的“眼”更亮,“臂”更长,“拳”更重,“剑”更利。与胜利日大阅兵中亮相的轰-6H相比,沙场大阅兵中轰-6K轰炸机的改装率高达90%。用受阅飞行员的话说,“除了杆和舵没变,其他都变了”。

      阅兵场上,信息化水平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新装备不断涌现。探寻这一令人振奋的景观,不难发现,背后强力支撑的是国防科技与国防军工的快速发展。

      与歼-20等明星战机相比,这种主要担负空运、空降等任务的国产中型战术运输机,实在算不上高大上。但一条来自航空工业的消息却意味深长:航空工业陕飞总装脉动生产线的总装交付。

      什么是“脉动”生产线?这是一种按节拍移动的装配线,通过对流程再设计、优化和平衡,大大缩短装配周期。这意味着,飞临阅兵场之前,运-9已经进入了生产快车道。随着多型战机开始启用脉动生产线,空军战机换代速度将有质的提升,特别是新型战机的服役速度将媲美中国海军舰艇“下饺子”。

      武器装备的预研、立项、研发、生产直至列装,并非短期内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中队装备生产列装之快速,创新研发能力之强劲。

      《日本时报》文章称,从战机到弹道导弹,中国在阅兵式上展示的大量高新武器装备,成为中队创新驱动最好的时代注脚。

      运-9经历的“脉动”,也是我军装备发展的“脉动”。看得见的大国重器与看不见的大国工匠,两条线索的交织,成为装备突飞猛进发展故事的台前幕后。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随着科技兴军战略的加速推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军事装备能够从中国工业体系中获得强力支撑。

      今年3月12日,习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兴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战斗力。在人民军队强军伟业的战略布局中,如果说建设是立军之本,强军是必由之,依军是重要保障,那么科技兴军则是核心驱动。有了强大的驱动力,我们才能加快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科技兴军是时代的强烈。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军事正在孕育兴起,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变,科技成为现代战争的制胜利器。我们要赢得军事竞争主动,就不能不奋力推进科技兴军战略,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科技兴军是抢占未来战争新高地的迫切需要。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的制胜机理发生了性变化,一些新兴前沿科技领域成为未来战争的新高地。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优势,才能及时抢占战争新高地,在与对手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实力决定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经过长期努力,我军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在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从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到东风导弹威名远扬,从歼-20横空出世到运-20翱翔……一大批高科技武器装备在部队得到广泛运用,科技创新对我军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相比一些科技强国,我们的创新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如果不加快步伐、迎头赶上,不抢抓机遇、弯道超车,就难以拥有科技优势、保持制胜优势。

      科技兴军是强军战略,落实到底才有强大威力。在科技兴军的伟大征程上,每名指挥员都应把科技素养作为履职能力的标配,每名官兵都要把手中高新装备作为克敌制胜的利器,每名科技工作者都要把科技创新当作天大的责任。

      “大驱”顾名思义即大型舰。2017年6月28日,海军新型舰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那一刻起,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万吨级“大驱”。“大驱”之大,何止于排水量和续航力。它“颜值高”,“内在”更具品质。装备的多种先进武器,赋予了“大驱”防空、反导、反舰、反潜的能力。除了强壮的“四肢”,“大驱”还有超强“大脑”。这,或许才是国产“大驱”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东风”系列导弹因其行疾如风,动若惊雷,可以全时全域“包邮速递”而圈粉无数。从57年前“东风-1”近程弹道导弹试射成功,到今年8月“东风”系列新型固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惊艳亮相朱日和阅兵场,“东风”家族的新越来越多。“东风快递,必达。”这是网友们为“东风”系列导弹设计的一句口号,简单的8个字背后,蕴含着对我军装备的自信。

      科幻的外形,简洁的涂装,灰黑色的机身凌厉地划过万米高空,首次以战斗姿态临空朱日和草原,它霸气威武惊艳。它,就是“黑丝带”,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超音速隐身战斗机歼-20。歼-20战机问世后,热衷于为兵器命名的网友们就给还未出镜已成“网红”的它,取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名字“黑丝带”,机身涂色恰如黑丝,又契合了“四代”战机的谐音。

      异乡怀抱赤子心,游学不改报国志。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万里归国,奉献大漠20余载,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罗布泊的声声“惊雷”,铸牢了国防盾牌,挺直了民族脊梁。这位世纪老人用一生实践报国誓言,人生一百年,奉献一甲子,至今依然心系国防科技发展,孜孜不倦,奋斗不已。

      巨舰蹈海,劈波斩浪,离不开强劲的“心脏”;科研远征,团队攻坚,离不开首席的领航。他作为舰船机电系统领域的权威专家,瞄准国际前沿,带领团队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研发的最强动力“心脏”随舰征战远海大洋,锻造出一件件国之重器制胜深蓝。

      如奔涌的潮头,掀起着创新的风暴。曾经在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令他夜不能寐。国家的技术,反而激起他攻关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带领团队涉险过关、攻城拔寨,终于占领了互联网技术核心阵地,宣告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空心”时代从此结束,将网络安全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据公开报道,仅2016年一年,海军就入列了23艘水面舰艇,比上世纪90年代十年服役舰艇数量总和还要多。今年4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艘航空母舰顺利下水;6月,航母的“带刀侍卫”国产新型万吨级导弹舰首舰下水;9月,航母的“大奶妈”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服役……外媒用“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来形容中舰这种“下饺子”的现象。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中国力量和科技兴军战略的线时代”的新高度

      中国航展,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2架歼-20战机,垂直爬升,翻滚着掠过空天;空军某部,运-20大型运输机缓缓滑过水门,正式列装部队,大幅提升了空军远程机动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苍莽群山中,直-20飞越高原……短短数年时间,随着歼-20、运-20、直-20等飞机相继问世,大国重器跨入“20时代”,尽显中国力量,让国人欢欣鼓舞。

      近期大火的电影《战狼Ⅱ》中,大洋深处,导弹从千里外的中国海军舰上挟裹着雷霆呼啸而出,瞬时扭转战局。现实生活中,国产无人机实现千里外遥控杀敌,高清光电载荷让它“指哪打哪”;某新型导弹武器系统可以装载在各类飞机平台,具有全天候、超视距、多目标精确打击能力。不论是近岸防御,还是远海防卫;不论是攻防兼备,还是空天一体,今天,我军装备的各型导弹威力越来越强,打击精度越来越高。

      “我们既要扎根院校三尺育英才,也要勇攀科研高峰谋打赢。在科技兴军之上,我们应充满勇气,,带出一流学生,创出一流,将知识贡献给祖国,将人生服务于部队,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空军工程大学组织的喜迎“十九大”座谈会上,信息与学院教授张群作为教职工代表,发起投身科技兴军事业的。

      “我们要鼓励人尽其才,尤其是培养科研创新领军人才,更要发挥人才的酵母作用,打造军队建设最需要的创新团队。”

      近20年来,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领衔的重点实验室,共培养出80多名电力、电子技术学科的专家级人才。对于带队伍,马伟明有深刻的见解。

      “科研连着战场,我们应该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争当我军空中战略投送保障,为实现核心技术‘中国造’与科技兴军作出新的贡献。”

      在最近的一次授课中,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交运输系副教授陈思杨结合团队研发和保障任务实际,动员们投身国防科技创新事业。

      推荐: